石雕狮子在中国民间又称石狮子,是汉族传统学问中常见的辟邪物品,以石材为原材料雕塑成狮子的形象,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雕塑品。在中国的宫殿、寺庙、佛塔、桥梁、府邸、园林、陵墓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。下面给大家先容古代石雕狮子的特征。
汉代石雕狮子造型为虎头狮身,昂首阔步,庄严威武,矫健刚劲,敦厚沉实,有强烈的感染力。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,狮子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;装饰手法多样,以圆雕、浮雕及线、面、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、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、火焰纹等。
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。石雕狮子造型多为仰首,作迈步前进状。形体硕大,体态凝重,气势恢宏。风格圆浑俊美,形态豪放飞动,装饰华美。
唐代的石雕狮子造型逐渐定型化。狮子石雕多呈蹲坐式,外形呈三角形构图。狮子形象鲜明而强烈,体魄雄伟,气势非凡,寓写实于装饰,有很强的建筑感、重量感。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,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。
宋代石雕狮子比较显着的特点是从陵墓狮子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。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,石窟、寺观、祠庙、住宅、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狮雕刻。宋、元时期石狮较之唐代狮子,造型趋于写实,雕工精细,线条流畅,技艺纯熟,装饰意趣更加浓厚。
明清时期的石雕狮子的特点是:构思精巧,刻画细腻,动感较强,形态多变,装饰华丽而繁琐;传统狮子形象上升成为一种民族学问符号,在民间学问中,狮子几乎成为祥禽瑞兽的代名词。狮子艺术从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,为各民族大众所喜闻乐见。